天文像复原(astronomical image restoration),理学-天文学-〔天文观测仪器与方法〕-光学天文学-天文望远镜-天文观测图像处理-天文像复原,为消除大气引起的望远镜中天体图像畸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在一般天文观测中,由于快速变化的大气湍动的平均效应,所得到的星像是一个角径0.5″~2″甚至更大的模糊圆,大望远镜的分辨率因而受到严重限制(见天文视宁度)。天文像复原的目的,是使观测结果的分辨率接近或达到望远镜的衍射极限,从而再现消除了大气影响的星像。1970年,法国拉贝里提出,如果曝光时间短(小于0.02秒),那么在曝光瞬间大气是相对稳定的,拍到的星像不会是模糊一团,而是由许多斑点细节所构成的复杂图像。所谓“斑点”就是入射波前上同位相区域的光线干涉的结果,其尺寸接近望远镜的衍射极限。在斑点干涉图的瞬时天体像中包含了接近衍射极限的高分辨信息。对斑点干涉图进行数学上称为“傅里叶变换”的处理,便可将这些信息提取出来,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再现天体的像。这个过程被称为斑点干涉测量。这种技术之所以能够实现,主要是由于多级像增强器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