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本地班(local opera troupe in Lingnan area),艺术学-戏曲学-〔中国戏曲史〕-古代戏曲-清代地方戏,中国清代在粤方言地区形成的本地戏班。明末清初,岭南经济逐渐活跃,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更是发展迅速,因此吸引大批外地人进入,昆山腔、弋阳腔、皮黄腔、汉调等戏曲形式广泛进入岭南,特别是清代雍正时期开始进入岭南的外江班,成为外来声腔班社的重要代表。在说粤语的广府地区,外江班的演出逐渐受到本土居民的熟悉和喜爱,为了融入当地,他们还发展出带有“粤味”的“广腔”。在外来声腔岭南化后,本土出身的粤剧伶人也被培养出来,成为本地班的主要人员。最晚至道光年间,已有外江班与本地班各占地盘、相互区分的明确记载。粤剧本地班“由粤中曲师所教,而多在郡邑乡落演剧”(丁仁长《番禺县镇志》),以“红船”为交通工具,沿着珠三角地区的河网流动演出。由于语言、习俗、审美趣味等的原因,本地班逐渐形成鲜明的声腔表演风格,《梦华琐簿》称“本地班,但工技击,以人为戏,所演故事类多不可究诘,言既无文,事尤不经。又每日爆竹烟火,埃尘涨天,城市比屋,回禄可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