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农学-畜牧学-动物营养-营养需要-采食量,畜禽实际采食量与根据其生长发育、维持体重需要计算出的预期采食量的差值。剩余采食量反映畜禽的饲料利用效率,最早由美国研究员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作为评定肉牛饲料转化率最有效的指标之一,后被应用于其他畜禽(如猪、鸡、鸭等)生产上。在实际生产中,剩余采食量的测定存在很多限制因素:①成本和工作量问题,准确地预估剩余采食量需要的样本量较大,饲养过程耗时耗力;②不同畜禽种类、饲料理化特性、机体活动和外界环境等因素均会影响测定结果。预测畜禽采食量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NRC)提供的饲养标准来预测;②通过饲养期间的家畜干物质采食量、代谢体重和平均日增重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模型,计算出预期采食量。实际采食量与预期采食量的差值即为剩余采食量。生产中对剩余采食量的应用主要为两方面:①通过对不同畜禽个体、品种的剩余采食量的比较,选择剩余采食量低的畜禽进行饲养来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和降低饲料成本,进而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②用于遗传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