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窑青瓷(Kuaiji kiln celadon),历史学-文物-陶瓷文物-代表性器物,中国东汉至南朝青瓷。窑址大多分布在浙江省上虞的南部、曹娥江中游地区,即古始宁县范围内。始宁县于东汉永建四年(129),析上虞南乡而设,属会稽郡,到隋开皇九年(589)被废,与曹娥江流域瓷器生产相始终。从实物资料来看,上虞地区东汉至南朝的部分出土瓷器,曾见“上虞窑”“会稽”“始宁”等自铭。东晋南朝,窑址数量骤减,窑业生产逐渐衰落,到南朝末至隋基本停烧。唐代以后,上虞归属越州(今浙江绍兴),这一时期南方青瓷核心窑场从曹娥江流域转移至慈溪上林湖地区,两地窑场烧造的器物虽同为青釉产品,但整体风格和器物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东汉中晚期,上虞地区会稽窑生产出了成熟青瓷,窑址数量仅东汉时期就达200处。其中,上虞小仙坛窑址和大园坪窑址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东吴西晋时期,会稽窑发展迅速并达到顶峰,成为南方地区青瓷烧造的核心窑场。这一时期的产品胎质坚硬、胎体厚重、釉色青绿泛灰,釉面匀净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