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采茶戏(Gao’an Tea-picking opera),艺术学-戏曲学-〔戏曲剧种〕-戏曲声腔,中国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西宜春的高安、上高、宜丰、清江(今樟树市),新余的分宜等市县。高安盛行灯彩活动,有板凳龙、马灯、茶灯等,唱采茶歌和小曲。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廖驹龙《牧园诗抄》之《锦江新正竹枝词》曰:“市上新来三脚班,家家唱到即予锾。彩灯童戏才搬罢,又抱笙芋出近关。”这种唱采茶戏的三脚班,后来发展成半班,亦因以锣鼓伴奏而称锣鼓班。在锣鼓班盛行的高安灰埠镇有玩灯彩的民间艺人会唱一些单台戏和对子戏,俗称“踩地老鼠”。约在中华民国六年(1917),清江的柯万芝传授了《补背褡》《卖棉纱》《卖花线》等花鼓戏,以两把二胡、一个梆子伴奏,因称丝弦班。与此同时,高安上湖的玩友堂、独城的丝弦班相继成立。后来,丝弦班又从锣鼓班学习一些剧目,如整本戏《蔡鸣凤辞店》《傅公子休妻》和小戏《大下南京》等,并吸收锣鼓班的本调和锣鼓经,成为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