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相核化(heterogeneous nucleation),工学-工程热物理及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传热传质学-相变传热-核化-核化理论,在物质的气-液-固三种状态的相互转换(相变)过程中,核化点由存在于主相物质内的外来质点、基底或容器壁等诱发,从而不均相的分布于主相物质中的现象。其包含在固体传热面上液体的核态沸腾,或者气体的滴状冷凝等现象。非均相核化与均相核化是两种相对的现象。非均相核化现象产生于主相物质与其内部所存在的杂质或者容器壁所形成的两相界面上。两相界面的存在使得打破主相物质内的热力学平衡状态所需的自由能相对较低。因此,相对于均相核化现象,非均相核化现象中主相物质的另一种相状态(新相)在较低过热度或过冷度条件下即可出现并且扩大。由于非均相核化现象的产生所需的过热度或过冷度相对较低,且自然界中物质的相界面普遍存在,因此往往在均相核化现象产生前,非均相核化现象就已经出现,故自然界中的相变现象大多为非均相核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