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流民(Migration into Northeast China),历史学-中国历史-清史-历史事件,在封建势力的压迫剥削下破产和丧失生计,被迫自发地到东北“求食”谋生的人。清代东北流民系指“内地人私入垦辟者”而言。他们源源而来,汇聚成一个社会阶层,成为东北社会人口的重要来源,分布极为广泛,在东北地方经济发展的诸因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代频发的自然灾害使广大农民丧失了恢复生产和防止新灾的能力,再加上沙俄帝国主义和清政府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剥削,相当多的人不得不把“逃荒”视作出路。山东流民大部“泛海”、直隶(今河北)流民大都“闯关”,从两个方向、地点向东北流进。清代东北地处国家边陲,世居的各少数民族散落在荒原大山和江河之滨,从事狩猎和渔牧,人口稀疏、流动性很大。受明清战争的影响,辽河流域的汉族人口多半逃亡,生产遭到破坏。清初,东北地阔、土沃、人稀,处于农业经济开发和部门经济兴起时期,劳动力极其缺乏,使其成为吸收和容纳北方省区流民的主要场所。除这个有利的客观条件之外,东北与北方省区相比较,其地价低、土地税轻、“租少”、粮价低廉,十分有利于流民“求生觅食”,也是吸引流民出关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