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经济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布局经济学-生产力布局,在区域经济空间中,可使各个方位的经济力量保持相对均衡的点。经济重心由牛顿力学衍生而来,计算方法如下:假设一个经济体由个次级行政区域构成,第个次级行政区首府的经纬度坐标为,为第个次级行政区的某个经济变量,则该经济变量在这一经济体的重心坐标可计算如下:从计算方法来看,决定经济重心的因素有两个:各次级行政区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变量。各次级行政区的地理位置不变,但经济变量在各次级行政区的发展速度不同,且在时序层面存在较大差别,因此经济重心处于不断迁移的状态。重心计算模型最早由美国学者F.沃尔克于1874年引入社会经济领域,研究了美国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学术界逐步广泛使用经济重心法来研究宏观经济及区域经济问题,例如研究国内生产总值重心、产业重心、消费重心、投资重心、进出口重心、人口重心等的空间分布和迁移路径,以及经济重心与其他重心的相互关系。通过研究经济重心的迁移,有助于观察某一经济变量在区域内部的时序空间变动,进而相对客观地评价区域发展政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