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旋律(hocket),艺术学-音乐学-西方音乐史与当代音乐创作-〔音乐术语〕,音乐理论术语。外文原意为“打嗝”,是发展于中世纪(13~14世纪)的一种多声部音乐的对位技巧。具体表现形式是将一条完整的旋律分割在两个或更多声部中,当一个声部唱出旋律的一个片段甚至只是一个音之后便休止并交由其他声部接唱,令旋律在各声部间来回流转、传递,造成一种此起彼伏、时断时续甚至近似打嗝的效果。中文的另一译法“打嗝歌”比较传神地表达出了其实际音乐效果。分解旋律的来源可追溯至佩罗坦在13世纪初创作的新型有量复调音乐。在这些作品中,有量节奏的使用更为灵活,乐句中常会自由增加或插入一些休止,而这些休止被认为是与音符本身同样重要的对位因素。也有人认为分解旋律源于13世纪早期复调音乐形式(如奥尔加农、迪斯康特、孔杜克图斯)中的声部交换。此外,分解旋律既指一种用于作品局部的对位手段,也指用这种手法创作的独立作品。作为作曲手段,它可以出现在无词的迪斯康特风格的段落中,或孔杜克图斯的“考达”(曲尾的简短花唱)中。而独立的分解旋律作品则主要出自13世纪晚期。如6首以复活节弥撒中的“升阶经”片段为基础而作的分解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