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口译(relay interpreting),文学-语言文字-语用学、修辞学及翻译学-翻译-口译,先将源语转换成中介语,再将该中介语转换成不同目的语的口译模式。在口译过程中,如果没有译员能直接将源语译成目的语,往往需要借助接力口译。接力口译通常出现在有小语种翻译需求的国际会议或活动中。接力口译的优点在于能确保听众听到用其母语表达的信息。但是,接力口译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如不同语种的听众因接受信息存有一定的时间差而影响现场交流的效果。此外,接力口译的最终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介语译员的翻译速度和质量,因此对中介语译员要求较高。接力口译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其中“象”是对古代翻译的称谓,而“重译”即为接力口译的雏形。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国与沿线小语种国家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必然日益增多,接力口译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语种人才供需失衡的压力。中国小语种人才紧缺的问题依然严峻,因此接力口译也将成为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语言互通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