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衔绶带(birds holding ribbon patterns),工学-纺织科学与工程-纺织史-[纺织品传统纹样],流行于唐代的一种装饰纹样。其造型是两只大雁对立,喙中衔着绶带,故也称含绶鸟或鸟衔绶带。其纹样名称来源于唐代文献的记载。据《新唐书·舆服志》记载,唐德宗时(780~804),“尝赐节度使时服,以雕衔绶带,谓其行列有序,牧人有威仪也”。这条史料在《唐会要》里稍有不同:“顷来赐衣,文彩不常,非制也。朕今思之,节度使文以鹘衔绶带,取其武毅,以靖封内;观察使以雁衔委仪,取其行列有序,冀人人有威仪也。”在这两条史料中,赐服的图案是雕衔绶带或鹘衔绶带,雕、鹘均是体形较大的飞禽,有时不一定分得很清楚。到唐文宗即位时(829),则对当时的官服图案做了变更:“袍袄之制,三品以上服绫,以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双孔雀;四品、五品服绫,以地黄交枝;六品以下服绫,小窠无文及隔织、独织。”这里明确提到“雁衔绶带”是唐文宗后三品以上正式官服图案的一种,余两种为鹘衔瑞草及双孔雀。考之出土文物,唐代丝织品中的确有鸟衔绶带的纹样,且其源头在中亚、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