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亲辅导(bereavement counselling),法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实务领域-老年社会工作,以亲人去世者为服务对象提供的心理和社会支持性服务。早期丧亲辅导理论注重丧亲所造成的依恋关系的改变和各种丧失。如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假定人们与逝者有依恋关系,死亡意味着要放弃这一依恋。辅导的重点是关注丧亲所带来的自我的某些方面的丧失,这是走出丧亲之痛的一部分。美国学者E.林德曼(Erich Lindemann,1990~1974)对波士顿火灾后丧亲者的研究在丧亲辅导领域具有里程碑性质。林德曼基于自己的干预工作描述了正常的哀伤的各种症状,也提出了其他一些可能表明有潜在病态性质的征兆;还提出了干预模式和参考框架,将丧亲辅导上升为一项工作,有一些具体的任务要完成。在此之后,美国学者E.库布勒-罗斯(Elizabeth Kubler-Ross,1926~2004)在《论死亡与濒临死亡》一书中提出了具有标志性、影响广泛的理论,即濒临死亡的人会经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纳五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