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爆震(ideal detonation),工学-工程热物理及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燃烧学-爆震燃烧-爆震起爆方式-理想爆震,不考虑爆震波传播过程中的边界条件以及化学反应详细过程影响的爆震。根据理想爆震波的假设条件,D.L.查普曼(1899)和E.儒盖(1904)把化学反应区假设为一个强间断面,认为反应区厚度为零,根据激波理论,通过求解一维欧拉方程,计算出爆震波后产物的密度几乎是初始混合物密度的两倍还要高,波后温度和压力分别比等容爆炸高10%~20%和两倍,波后气流速度大约是爆震波传播速度的1/2,这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通常也将理想爆震波称为CJ爆震波。由于CJ爆震波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1940年,Y.B.泽利多维奇发明了一种爆震波结构和可爆极限的理论,其理论的核心是前导激波和有限速率化学反应必须满足强耦合关系。稍后,J.冯·诺伊曼(1942)和W.德林(1943)也各自提出了类似的模型:爆震波由一个前导激波和紧随其后的一个反应前锋构成,考虑了有限速率化学反应。这就是现在常说的ZND一维爆震波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