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学(implicit instruction),文学-语言文字-语言教学与学习和语言测试-外语教学-外语教学法,强调对语言规则无意识的学习与掌握的教学法。又称暗示法。教师不对语言形式进行明确的讲解,而是让学习者对大量的样例或者交际场景进行意义处理,让他们在接触、体验与应用中来感知并发现语言规则,逐步达到内化的目的。长期以来,以语法—翻译法或3P法为代表的显性外语教学占据了主要地位。20世纪60年代,听说法的出现标志着隐性教学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也驱使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的分界明朗化。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听说教学法提倡在课堂或是语言实验室中对句型进行重复、模仿、死记硬背或大量练习,从而促进语言规则的习惯养成与自动性。1965年~1970年,这种脱离语境、机械呆板的方法受到了认知主义、理性主义和语言学习先天论学者们如美国学者N.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 )的质疑与抨击。70年代兴起的交际教学法反对纯技术性的模仿与练习,提倡在对场景的理解与运用中潜意识学习语言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