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釉瓷(salt glazed porcelain),理学-科学技术史-采矿、冶金与材料史-材料发展史-陶瓷史-〔国外瓷器〕,一种食盐釉的凝结釉瓷。又称熏釉瓷。食盐釉起源于12世纪德国的科洛内,故用食盐釉的制品皆称为科洛内器皿。德国人埃勒斯兄弟将食盐釉传到英国,以后又传到美国,在炻器工业中成为一般的施釉方法,一直到1880年使用锌釉之前,餐茶具也基本上为食盐釉。食盐釉不须事先制备,在高温时往燃烧室或窑内加入适量的食盐,食盐气化和窑内的陶瓷体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层棕黄色有光泽的玻璃态薄膜,即为食盐釉瓷。食盐釉瓷釉层较薄,与坯体结合紧密,耐温急变性和化学稳定性较好,常生产耐酸器件和下水管道等。食盐釉的施釉时间是在烧成的中期或在近于中期阶段进行。食盐的熔点为776℃,比它熔点温度稍高时即开始挥发。食盐的蒸发量取决于投放温度时的蒸气压力和送入窑内的空气量。将含有水蒸气的空气送到已熔的食盐上时,有助于食盐的挥发。食盐的蒸发以及和水蒸气的相互反应等在SK4(1160℃)以下是不能充分进行的。为此正常的施釉不能低于该温度。而烧结温度低或者碱和氧化铁的含量多的坯体可在SK3-2(1050℃)施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