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堰(Fushan Weir),理学-中国地理-中国历史地理-浮山堰,中国淮河上最早修筑的拦河大坝。南北朝时南北政权对立,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北魏投降者王足建议,在淮河上筑坝,以河水来淹北魏控制的军事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当时负责水工的官员陈承伯等考察地形后认为,淮河一带土质不够坚实,提出反对意见,梁武帝不听。于是命祖籍西域康居的蓝田人康绚,在浮山(今安徽明光市东北浮山)和巉石山(今江苏泗洪西南潼河山)之间的淮河上修筑拦河大坝,称为浮山堰。用工三十万人,冶铁数千万斤,沿淮河百里以内木石不论大小,全部用尽,夏天疾疫,冬季冻饿,劳工死亡者相继。天监十五年春合龙。大坝全长九里,底广一百四十丈(约合346米),蓄水深度十九丈五尺(约合48米),回水周围几百里。同年九月,淮河暴涨,大坝溃决,洪水直泻而下,声闻三百里外,漂没沿淮下游城戍村落,死伤十多万人,这一巨大工程,结果以失败告终。据调查今浮山、潼河山之间,南北长1580米,峡内淮河宽180米,整个山脉海拔约40余米,正合上述大坝高二十丈的记载,同时今浮山山脉峰面南北连绵数十里,平齐完整,应是当时人工开凿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