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乐(boater opera),艺术学-戏曲学-〔戏曲剧种〕-戏曲声腔,中国戏曲剧种。曾流行于河北沧州的泊头县(今泊头市)。据当地人传说是由外来船工带来的,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渔家乐在当地历来没有专业班社和职业艺人,都是农闲时当地人自娱自乐演出,或参加花会演出。剧目以“两小”或“三小”戏为主,大都是从其他剧种移植,如《小姑贤》《武大郎搬家》《卖线》《烧窑》《打雁》(《薛礼还家》)、《刘二姐赶庙》《织蒲席》等十几出。表演较简单,多以唱和念白为主,没有繁难动作,程式化程度较低。念白以沧州方言为基础加以音乐化,艺人称为“搬腔拿调”。行当主要是小生、小旦、小丑,也有青衣(称“大媳妇”)、老旦(称“老座子”)、老生等,几乎不演大戏。服装比较简单,临时租用戏衣,称“大装扮”(以别于花会服装的“小装扮”)。唱腔有〔乱弹〕和牌曲两部分。〔乱弹〕唱词为上下句式,有快、中、慢3种板头,慢〔乱弹〕多用于行路,中速及快速〔乱弹〕多用于叙事或争辩。牌曲主要是俗曲及诸腔杂调,其中有〔杨柳歌〕〔边关调〕〔梆子娃娃儿〕〔叠断桥〕〔柳枝腔〕等。2017年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显示,渔家乐已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