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嫁舞(bridal farewell dance),艺术学-舞蹈学-中国民间舞蹈-汉族民间舞,中国汉族民间歌舞。又称喜烛舞。流传于湘南广大农村。明崇祯十一年(1638)《嘉禾县志》载:“嫁女前夕,女伴相聚守,谓之伴嫁。”伴嫁时要举行唱歌活动,称坐歌堂。在湘南郴州、零陵(今永州市辖区)等农村,坐歌堂时且歌且舞,伴嫁舞由此产生。该舞以歌伴舞,歌有独唱、对唱、伴唱等形式,有时一个曲调里有几种节奏。所用道具均是农家日常用品,如碟子、酒杯、筷子、蜡烛。动作简单,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郴州嘉禾县的伴嫁舞是在坐歌堂唱完《哭嫁歌》后开始边唱边舞,直跳到天亮送走花轿。舞蹈由12段组成(含15首歌),有固定顺序,且每段都有一定含义,表演人数不同,所持道具也不同。①把盏舞。持碟子而舞,有4人、6人、8人、12人等表演形式,舞蹈借碟子的圆形来象征姐妹团圆。②娘喊女回。4人表演母亲喊出嫁的女儿回家,而女儿表示不愿回。③卖酒酒舞。表现媒婆到女家要吃好酒,被5个女子戏耍。④划船舞。4人表演用船送女子出嫁,其中2人拿竹篙作划船状。⑤挑水舞。5人做挑水动作表现出嫁后的生活细节。⑥走马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