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蹦子(dibengzi),艺术学-舞蹈学-中国民间舞蹈-汉族民间舞,中国汉族民间歌舞。陕西、甘肃都有流传,但两地的表演形式不同。陕西地蹦子流传于安康、商洛一带,其中安康市汉阴县清明塞乡的王家河村较为活跃。因其多唱花鼓调,又被称为花鼓子或打花鼓子。一般于春节、元宵节闹灶火,以及娶亲、盖房、祝寿等喜事时表演。演出不受场地限制,地上铺张草席即可。表演为1旦1丑对歌对舞,唱一段,舞一段,连续反复至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旦角由男扮,手持彩扇,动作模拟旧时女子的忸怩神态,步履小巧,舞姿婀娜;丑角双腿屈膝扎“矮桩”,不时仰头、耸肩、挤眼、歪嘴,做逗人发笑的丑相,展现乐观开朗的性格。双人动作有“黄龙缠腰”“犀牛望月”“三碰头”等,旦与丑嬉戏玩耍、打俏挑逗,表达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与向往。表演有“文跳”和“武跳”之分:武跳动作幅度大,跳跃性强,间有“二起脚”“提摆腿”等拳术动作;文跳则幅度较小,轻盈活泼。甘肃地蹦子在酒泉、金塔、安西(今瓜州)、高台等县市乡村广泛流传,又叫秧歌子、跑大场,每年正月初五开始,至元宵节结束。其中酒泉银达镇的地蹦子很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