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科(subject of translation),历史学-中国历史-清史-制度、机构与职官,中国清代为满、蒙、汉军八旗子弟特设的科目。清初,满文与汉文相辅而行,汉人之得庶吉士者,往往令其学习满文。其后满汉日益融合,满人能通满语者日见其少,因此设置翻译科以为八旗士子进身之阶,分满洲翻译与蒙古翻译两种。满洲翻译以满文译汉文,或以满文作论;蒙古翻译以蒙古文译满文。翻译科考试亦分童试、乡试、会试,与文武科相同,但无殿试。中式者分别称翻译生员、翻译举人、翻译进士。顺治时有翻译生员之试。雍正元年(1723),翻译科正式建立,每届三年一次。乾隆二十二年(1757),曾停止翻译科考试。至乾隆四十三年,复行。乾隆时定翻译科会试中式后复试,及格者赐进士出身,满洲翻译以六部主事任用,蒙古翻译则分发至理藩院任用。道光末年又规定复试优等者可充任翰林院庶吉士,但员额仅一二名,无殿试分甲之例,且仅限满洲。翻译科最初只针对在京八旗,其后又扩大至宗室人员及各省驻防八旗士子。宗室翻译科始于乾隆九年,驻防八旗翻译科始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