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铜法(copper hydrometallurgy ),工学-矿冶工程-〔综论〕-〔采选冶金史〕-冶金史-〔中国古代有色金属冶炼技术〕-胆铜法,中国古代的一种湿法冶铜方法。又称水法炼铜、浸铜法。把铁放在胆水(硫酸铜水溶液)中,铜离子即被铁所取代而使铜沉淀。这一反应的发现最早见于西汉刘安主撰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有“白青得铁即化为铜”。白青是水胆矾。唐《新修本草》关于石胆(胆矾,CuSO4·5H2O)也说“磨铁作铜色,此是真者”。据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引《丹房镜源》(成书约758~762年)记载:“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为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表明唐代已有胆铜法生产铜。北宋王安石变法由于“理财”需要,铜产量成倍增长,推广胆铜法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绍圣元年(1094),信州铅山场、饶州兴利场(均在今江西)、韶州岑水场(在今广东)、潭州永兴场(在今湖南)四大铜场,除生产“石铜”(用矿石冶炼的金属铜)外,都生产胆铜。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胆铜矿床达11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