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蛰(hibernation),理学-科学技术史-生物学史-中国生物学史-〔中国生物学史综合条目〕,一些动物在冬天潜伏休眠的现象。中国古人在从事农业生产时,很早就关注各种物候。《国语·鲁语》《夏小正》都记载过一些动物在历经寒冬之后,脱离冬眠。《山海经·南山经》记载:“尧光之山……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从书中描述的动物形态和习性来看,这里记载的“猾褢”,应该就是有冬眠习性的熊。进入汉代以后,人们持续记载熊的冬眠习性。东汉许慎(约公元58~148)《说文解字·能部》记载:“熊,兽,似豕,山居,冬蛰。”三国时期陆机(261~303)《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更加细致地记载,熊会爬树,见到人就会从树上下来逃走,冬天在洞穴中冬眠,直到春天才出来活动。宋代《毛诗名物解》也明确记载熊“冬蛰不食”。除熊之外,明代药学家还注意到蝙蝠也有冬眠的习性。明清医学家卢之颐(约1598~1664)的《本草乘雅半偈·本经下品二》记载,蝙蝠的形状像鼠,肋间有肉翅,连合四足及尾,伏则倒悬,捕食蚊蚋,多处深山崖穴中及僻暗处。……冬蛰夏出,日伏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