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皮影戏是一种综合性的传统艺术,属于傀儡戏的一种。皮影戏亦称灯影子、灯戏。清乾隆时,就在通渭盛行。其唱腔以道情为主,曲牌不多,音乐单调。刻制影人、道具的原料以羊皮为主,富有制作精细、造型生动等特点。后改用牛皮刻制,唱腔也逐渐丰富。到清代末期,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戏剧剧种。它与外地皮影戏不同的特点是:唱腔板式由原道情发展为慢板、流水板、飞板、道情、散板等5大类13个板式。均以粗犷雄浑见长。表演中,人物上、下场主要用送板和栏板;影人采用粗刀刻制,色块大而显亮;影人的头梢位置前高后低,额面宽阔,是凝聚了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通渭皮影戏剧目题材广泛,传统节目以戏剧、故事为主,擅长表演民间寓言、神化、幻想性、夸张性的题材。皮影戏一般在夜间演出,艺人以小杆操纵影人、道具,借灯光投影在白布或白纸制作的"亮子"上,有时白天利用日光斜射投影演出,称"日影子"。使用乐器除渔鼓和简板外,其它和秦腔一样。每班有演员五六人,人人连奏带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