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教育是指古代南诏时期的教育。公元7世纪初,唐王朝为了抵御西部吐蕃势力南下,扶植西南部的“蒙舍诏”,统一了六诏,并于公元 738 年封其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进而统一云南,建立奴隶制政权,号称“南诏”,统治达 200 余年。南诏政权积极推崇佛教,大量经籍得到传播,僧侣成为南诏奴隶主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遍于南中,文化教育便在佛教活动中得到普遍开展。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南诏王细奴罗就“劝民间读汉儒书,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事”。第五主阁罗凤更明确提出“不读非圣之书,尝学字人之术”。在其政权核心机构仿照唐府、州设立“九爽”(《新唐书·南诏传上》)。其中“慈爽”主礼,管理汉儒思想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另在王室设教官,用汉俘郑回教其子学儒。唐王朝也主动帮助南诏学习汉文化,“赐书习读”,“传周公之礼乐,习孔子之诗书”(《白族简史》)。贞元年间(785—804),四川节度使韦皋在成都办了一所专供南诏及其大臣子弟读书的学校,“教以书数”,办学50年,先后培养出南诏子弟数千人(《资治通鉴》卷二四九)。这种长期并大量派往先进地区学习的教育方法,推动了南诏经济、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