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湘潭县志》,《湘潭县志》首修于明成化五年至九年,本版为第十一修县志,成书于光绪十五年(1889),由时任知县陈嘉榆主修,清代著名学者王闿运主纂。全书约40万字,正文分十二门(篇)三十一目,十九图,二十八表;以篇名分为十二卷,有疆域、人物、艺文等,故又名《湘潭县图志十二篇》。被誉为晚清名志之一。(见“前言”)《(光绪)湘潭县志》内容简介:湘潭地处湖南中部偏东,毗邻长沙。公元前三二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长沙郡治设于湘县,即今长沙、湘潭境域。据《汉书.地理志》载:长沙国辖十三县,其九为湘南县。汉时将湘县南部析出另立湘南县,辖今湘潭、湘乡及望城县南部,县治设石潭(今湘潭县石潭镇古城村)。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五〇二-五一九)封宗室萧退为湘潭侯,设置湘潭县,由阴山县分立,县境在今湘潭县南、株洲县、衡东县东、攸县西、安仁县北一带,县治约在衡东县石湾,属衡阳郡。隋开皇九年后,县域有所变更人7县地属衡山县,隶属潭州长沙郡。唐天宝八年(七四九),衡山县北部划属湘潭县,移县治到洛口(今湘潭县易俗河镇),辖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市县,属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