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白腐病是由白腐小核菌引起的、发生在葱的病害。成株发病,生长衰弱,由叶尖向下逐渐褪绿黄枯,湿度大时在鳞茎基部产生许多绒毛状白色菌丝体;幼株发病多萎蔫枯死。葱白腐病是葱的一种重要病害,分布较广,多数地区发病较轻,局部地区发生较重,染病率达10%以上,影响葱的生产。病原病菌喜温暖高湿环境,当降水偏多、田间湿度大时有利于菌丝的扩展和侵染。该病通常在土壤瘠薄、管理粗放、病残株清理不及时、低洼地、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葱白腐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播种前进行种植处理;重病田实行3~4年轮作;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深翻土地;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株或病菌,控制病害扩展蔓延,并及时喷药防治。葱白腐病病原为白腐小核菌(学名:Sclerotium cepivorum Berk.),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菌核球形,由1~2厚壁暗色细胞组成,外表黑色,内部为紧密的浅红色长形细胞,大小(0.3~1.0)毫米×(0.3~1.4)毫米。菌核萌发时表面凸起,外皮破裂后,细密的菌丝自由融合后伸出,其上生小瓶梗,瓶梗上链生小型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透明,球形,直径1.6~2.0微米。该病原除为害葱外,还可为害大葱、大蒜、洋葱和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