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积层说,地质学中的一种学说,认为地球表面曾被一次或多次特大洪水淹没,以致使地形甚至整个地壳的结构都发生了改变。由英国地质学家丁·伍德沃德提出。1695年他在《地球的自然历史初探》一文中,用《圣经》中关于诺亚洪水的传说解释岩石的成因。认为地球史上确实有过较大规模的洪水,洪水不仅消灭了大部分生物,还粉碎了地球的表面,并使地面的无机物在水中漂起来。当这些物质按质量大小分层沉积时,新的岩石层就形成了:最重的物质如金属、矿物和比较重的骨头化石沉积在最底层,上面是白垩土和较轻的海生动物化石,最上面是沙土、泥土和高等动植物化石。洪积层说后来一方面被A·维尔纳发展成为水成论,另一方面被冰川学说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