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海关。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在宋代出现,以及在明代早期达到巅峰时期。唐玄宗开元间(713—741),广州即设有市舶使,一般由宦官担任﹐是为市舶司前身。宋元海上贸易发达。明清两朝反复“海禁”。明洪武三年(1370年)“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1374年)撤销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撤销全部市舶司,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南巡,在苏州亲眼目睹洋商船只络绎不绝,引起警觉,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是为“一口通商”。市舶司作为中国古代的外贸机关,见证了中国宋、元、明三朝的海上贸易之繁荣。昔日的古港雄风已经不在,现存的市舶司遗址上还是可以窥见中国历经千余年的外贸史。西汉时期,汉武帝郡县四至,七次巡海,凭借海路拓宽海贸规模,“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