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的一种户籍整理办法,即废除侨置郡县,将侨置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东晋、南朝时,政府用北方州郡之名,在南方设置许多州、郡、县,安置北方士族,并保持其封建特权。当时这些侨州、郡、县无一定境界,不征租税徭役,而士族又兼并土地,广占田园,庇荫民户,严重影响朝廷收入。东晋成帝咸康十年(公元341年),命侨寓的王公以下,废侨置郡县,把属于侨州县的民户编入所在县的户籍。桓温又于兴宁二年(公元364年)行土断法,史称“庚戌土断”。桓温死后,此法遂废。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刘欲再行土断法。此后南朝各代又曾数次行土断之法以整理户籍,搜查士族大家所庇荫的民户或流浪户口,增加赋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