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蛾”流传于富平县觅子乡一带。“蛾”为当地方言,意指白色蝴蝶,因而“扑蛾”即“扑蝴蝶”。 表演扑蛾时,用打击乐伴奏。本词条对扑蛾表演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附有关飞蛾扑火的解释出处。“扑蛾”流传于富平县觅子乡一带。“蛾”为当地方言,意指白色蝴蝶,因而“扑蛾”即“扑蝴蝶”。 扑蛾具有抒情优美的特色。表演时,放蛾者扮穿大襟道袍的老汉,头扎白巾(结系在前),束黄布腰带、白色长裤、黑布鞋,双手指逢中各夹着十数根竹篾(两手共约七十根),每根竹篾顶端各扎一个用白麻纸制作的小飞蛾,大小约0.5厘米,双手不停的抖动。扑蛾姑娘为女青年,头梳双髻,身穿中式大襟彩服,系黑色短围腰,披彩红色斗篷。另有一小顽童,头扎踺子发、穿白色中式对襟彩服、扎红绸腰带,外套黑马夹,脸画白豆腐块。在打击乐声中,放蛾者随着节奏变化不停地用手腕轻轻的抖动竹篾,使白蛾上下颤动飞舞。时而双手左右平伸,时而交叉于胸前,一会儿向下,一会儿向上,一会儿集中,一会儿分开,犹如一群白蛾在花丛中上下飞舞。扑蛾姑娘与顽童手持彩扇追撵扑捉白蛾,表现出一派春意盎然、阳光明媚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