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文字为初期书籍形式之一。在石头上刻字是世界上许多民族都使用的记载方法。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概述《墨子·鲁问》中说"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证明石头在春秋战国时代,和青铜器一样,都曾经做过文字载体。早期石刻文学流传下来的很少,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写刻于石片、玉片的"侯马盟书",陕西出土的刻有 600多字四言长诗的10个石鼓,是春秋战国时期石刻文字的遗存。早期的石刻文字,最多是某种事件的简单记录,尚不具备正规书籍的涵义与概念,故历来的书史研究者都把它们称为中国初期形式的书籍。但自东汉雕刻"熹平石经"以来,魏有"正始石经",唐有"开成石经",五代有"蜀石经",直到清代,还刻有"十三经"石碑。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儒家经典,则是地地道道的石头书。其他如房山石经,是释家的石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