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光性
(动物应激性)
动物界趋光性,在没有感受器分化的动物如草履虫身上有所表现,但是多数动物是通过眼来感光的,这已成为动物行动的主要因素。有两种光刺激,一种是由光源散射的光刺激,另一种是有不同照度梯度的漫散光刺激。而趋光反应的机制也很不一样,从不定向趋性到定向趋性等多种形式。在趋光反应的研究中,人们已经获得几种不同的作用光谱,并发现有些次要刺激因素如温度、亮度和化学物质对很多趋光性有一定影响;另外,有许多动物对光刺激表现特有的趋性形态,如目标趋性,保留趋性、光背反应和光腹反应等等。有些动物(蜗牛、鼠妇、马陆、赤杨毛虫等)还有趋暗性,即是对光呈反向趋性(负趋光性)。常说的飞蛾扑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飞蛾扑火,扑你个大头鬼
夜行昆虫,经过亿万年演化,进化出了利用月光星光等平行光导航飞行的能力,即与光按照固定夹角在夜间作直线飞行。
后来,该死的人类学会了使用火等人造点光源,这些点光源发射出来的光因为不是平行的,而是呈中心放射状。从此,可怜的飞蛾开始倒霉了。它们还以为按照与光线呈固定的角度飞行就是直线运动,结果越飞越坑爹,飞成了等角螺旋线,最后飞到火里去了。看到这种现象,古人称之为“飞蛾扑火”,后来有那么点头脑的人又称为昆虫的趋光性。
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受此启发,利用
作为固定参考点,飞行中用星跟踪器观测星体的方位来校正惯性基准随时间的漂移,研制了一款惯性-星光制导系统。
加载更多
领域
提 交
动物
生物
词条相关
词条 主页
》
词条 科普
》
词条 事件
》
词条 题库
》
词条 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