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克纳格尔定律(Wackernagel's law),文学-语言文字-历史语言学及语言接触-历史语言学-语言演变,在赫梯语、古希腊语、拉丁语、梵语等古典印欧语言中,后附语素或其他非重读的句法成分(如助动词)会无视一般的句法规则,出现在所谓“第二位置”,即句子的第一个停顿之后。由瑞士语言学家J.瓦克纳格尔于1892年提出。如在希腊语中,有这样的例子(“=”表示词与附着语素之间的连接):eíretό=min ho Astuágēs问(过去式)-他 冠词 Astuágēs(人名)Astuágēs问他。按照瓦克纳格尔定律,在原本的句法中,作为宾语的“他”本应被放在句子最后,但是由于“他”在这里以代词性后附语素的形式出现,因此“他”(min)就转移到句子起首的动词“问”之后的“第二位置”上。瓦克纳格尔定律在印欧语系的古典语言中被广泛地发现,因此在原始印欧语构拟中也采纳了后附语素出现在句子第二位置的方案,这使得瓦克纳格尔定律成为极少数有关原始语句法的构拟方案。但这种第二位置现象在原始印欧语中的具体面貌如何,应当与原始印欧语的哪种后代语中的第二位置现象最为接近,仍远未形成明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