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膜振动学说(vibration theory on basilar membrane),文学-语言文字-语音学-听觉语音学-听觉神经-基底膜振动学说,关于基底膜振动的原理。包含基底膜共振学说(Resonance Theory on Basilar Membrane)与基底膜行波学说(Traveling Wave Theory on Basilar Membrane)。基底膜共振学说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不同形式的基底膜振动,被认为是耳蜗能区分不同声音频率的基础。19世纪的研究者发现,基底膜包括分立的条状体,通过组织相连,在蜗底的条状体比在蜗顶的更硬一些。根据这种结构,H.von亥姆霍兹于1863年提出共振理论:基底膜像一架“倒转的钢琴”,不同的“琴键”与不同频率的压力波分别产生共振。高频波使基底膜的蜗底部振动更显著,因为基底膜的蜗底比蜗顶更硬更窄;低频波使基底膜顶端的振动更强烈,因为顶端的基底膜更软更宽。通过测量基底膜振动的部位,神经元能够判断声音信号的振幅和信号的频率。根据这种理论,人耳能够进行类似的傅里叶分析,频率通过基底膜振动的位置编码,振幅由基底膜在该点的位移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