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巴利语文学(Pali literature in India),文学-外国文学-印度梵语文学,印度巴利语的相关文学作品。巴利语是印度早期佛教使用的语言。佛教创始人佛陀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用婆罗门教经典语言梵语宣教,而主张用佛教徒各自的方言俗语宣教。释迦牟尼本人的宣教地区主要在摩揭陀和拘萨罗地区,因而他主要用这两个地区的方言宣教。释迦牟尼去世后,先后举行过三次佛经结集,在公元前3世纪形成经、律、论三藏。此后,这部三藏传入斯里兰卡,在前1世纪用文字写定,流传至今。这部三藏可以称为小乘上座部三藏,也可以称为巴利语三藏。其中,律藏是确定僧团的规则和比丘、比丘尼的日常生活戒律。经藏是佛陀及其弟子宣讲的佛教教义。论藏用以论证和阐述佛教教义。佛经经文有个普遍特点:为了吸引广大民众,采用通俗的寓言故事或生动的譬喻阐发教义;文体不拘一格,有散文体、韵文体和韵散杂糅体。这样,不少佛经含有文学成分或带有文学色彩。在巴利语三藏中,经藏的小部中包含的文学成分最为丰富,它共有15部经,其中的《法句经》《上座僧伽他》《上座尼伽他》《经集》和《佛本生故事》是巴利语佛教文学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