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动说(earth-moving doctrine in ancient China),理学-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史-〔概念、理论与方法〕,从汉朝开始,有学者试图用大地运动来解释一些天象而形成的独特学说。这种学说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天动地静观点不同。汉代曾出现过两种地动说,第一种出现在《尸子·君治》和西汉末期的《春秋纬·元命苞》《河图纬·括地象》等书中,主要把天地看成两个平行的大平板,认为天地彼此沿相反方向自转。第二种见诸《尚书纬·考灵曜》,主要内容是:“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其中矣。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文中不仅明确指出了大地全年在空中的平移方式,而且还用坐船的经验来说明人们感觉不到大地移动的原因,与17世纪伽利略证明地动说时所用的实验一致。这也是对经典力学中相对性原理的最早表述。在对《考灵曜》的注释中,东汉郑玄对“地有四游”说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解释。他认为存在两重天球,外面一层叫“四表”,太阳附着于其内侧。往内是恒星天球,再往内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