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密度模型(yield-density model),理学-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种群调节-产量-密度模型,描述植物种群单位面积生物量产量与种群密度间定量关系的模型。关于产量-密度模型的研究最早体现在由日本生态学家吉良龙夫[注]于1953年提出的最终产量恒定法则(the constant final yield law)中,该法则认为随着植物个体的生长或种群密度()的增加,因植物个体的最大生物量()与种群密度间的比例关系为一恒定值-1,其单位面积的最终生物量产量()不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维持一恒定值,即,为常数。随后因-3/2和-4/3自疏法则的提出,分别认为植物个体的最大生物量()与种群密度间的比例关系为一恒定值-3/2和-4/3,因此推导出单位面积的最终生物量产量()与种群密度的-1/2或-1/3次方呈正比,即或。式中为常数,其取值具有物种和环境依赖性。随后,邓建明等基于-4/3自疏法则和大量实验数据分析,于2012年提出了单位面积生物量产量最大化的最适种植密度()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