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接近性理论(electronic propinquity theory),文学-传播学-人际传播-〔基本理论〕,用以探讨和解释以电子信息设备为中介的人际传播活动所具有的传播特性及其对传播效果影响的理论。其理论雏形最早见于B.E.柯林斯和B.H.雷文1969年发表的《群组结构:吸引、联盟、沟通与权力》一文,F.科尔泽尼于1978年在《关于电子接近性的一个理论:组织中的中介性沟通》一文中正式提出。根据科尔泽尼的界定,电子接近性指传播参与者在电子信息环境中进行交流时相互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触程度。这里的电子信息环境并不仅仅限于互联网,因为该理论雏形出现之时互联网才刚刚萌芽,而学界关注更多的是广播、电话、通话器等电子设备对组织传播背景下的群组沟通模式和人际传播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接近性理论开始作为一种研究面对面交流、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交流方式的理论框架,并逐渐开始适用于包括电子媒介在内的一切人际符号化交互渠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