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感病基因(plant susceptibility gene),农学-植物保护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系统获得抗性-植物感病基因,病原菌具有的、决定其可以成功侵染、定殖和发育的基因。感病性基因突变后,植物获得广谱抗病性。20世纪中叶,德国学者搜集到一种大麦地方品种,它能够抵抗所有大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的侵染,其抗病性由隐性基因MLO控制。1997年MLO基因被成功克隆。进一步研究发现,它是一种植物特有的膜蛋白,涉及多种细胞代谢过程。该基因发生功能丧失性突变后,成为遗传上呈隐性的MLO基因。随后,在拟南芥等多种双子叶植物和小麦、水稻等单子叶植物上也分离到了MLO家族基因,并在拟南芥上证明了MLO隐性突变可导致对拟南芥白粉病菌的抗病性。随后,科学家又发现另外一些基因诸如PMR5、PMR6,它们的功能丧失性突变同样能够导致拟南芥对白粉病菌的广谱抗病性。为此,沃格尔和萨默维尔提出了感病因子[注]的概念。随后,埃卡特对感病性基因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认为寄主植物感病性基因是病原菌成功侵染、定殖和发育所必需的基因,感病性基因突变后,植物获得广谱抗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