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释效应假说(dilution effect),理学-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群落构建-〔群落构建理论与假设〕-集合群落-稀释效应假说,认为传染病风险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假说。生物多样性与传染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一方面,高的生物多样性提供庞大的潜在病原菌库,进而导致新型传染病的出现和传播,称作放大效应;但同时,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或其严重程度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称作稀释效应。在人类活动严重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今天,稀释效应强调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最终有利于保护人类自己不受传染病威胁的观点。流行病学家发现当生活环境中牲畜(如猪、牛、羊等)的多样性较高时,人类患虫媒传播疾病的风险较低,即动物预防(zooprophylaxis),被认为是最早能够证明稀释效应存在的研究实例。1958年,英国生态学家C.S.埃尔顿在《动植物入侵生态学》(The Ecology of Invasions by Animals And Plants)一书中首次提出:多样性更高的复杂生态系统中,因为宿主植物密度较低,植物传染性疾病(如真菌病、病毒病等)的发生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