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场形成条件(fishing ground formation conditions),农学-渔业-渔业环境-海洋渔业环境-渔场形成条件,渔场形成条件有海洋非生物环境因子与海洋生物环境因子两大类。多数渔场的形成,是两类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相互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从海洋环境的水文条件看,不同性质的海流或水团交汇而产生的界面,即海洋留隔区(或称锋面区、混合区),海况变化复杂,具有海水混合程度高,理化要素分布梯度大,饵料生物丰富等特征。而在上升流海域或涡流海域,可将营养物质含量高的底层海水向海洋透光层输送,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提高海域的初级生产力,形成优越的生物环境条件,往往形成优良渔场。大黄鱼产卵场选择与流场流速有很大的关系,例如东海吕泗洋、岱衢洋、猫头洋和官井洋之所以成为大黄鱼产卵场,与这四个产卵场存在高速水流形成对大黄鱼产卵行为的刺激有关。从海洋理化因子看,渔业生物的不同种类和不同生活阶段对水温、盐度、水色、透明度等均有密切关系。鱼类的移动和集群与水温的水平梯度有密切关系,水温梯度大的区域,尤其是等温线呈袋状的水域,鱼群更为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