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中介假说(phonological mediation hypothesis),文学-语言文字-心理语言学-语言理解-视觉词汇识别,关于语音信息在语义通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假说。由C.A.裴斐提(Charles A. Perfetti,美国)等人提出。这个假说认为,汉字加工早期语音信息就会激活,在从词形到语义通达的过程中存在语音的过渡作用。汉字中存在很多同音字,这使得语音的限制作用比较弱。但是,很多实验研究发现,在语义判断任务中存在语音的干扰效应,从而证明语音在词汇语义通达中的作用。虽然有很多实验结果支持语音中介假说,但是该假说自提出以来也受到很多实验的质疑。有研究证明,在词汇语义的通达过程中,语音的限制性作用并不比正字法的限制性作用强。有研究发现,当同音启动词和语义目标词之间没有字形相似性时,语音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当语音中介词中包含有规则发音的音位部件时,这种中介作用才显著。在进一步的实验中,研究者发现,启动词同时包含语音和正字法相似性时,其启动效应等同于只包含正字法相似性时的启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