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调节学说(behavior regulation theory),理学-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种群调节-内源调节学说-行为调节学说,认为社群等级、领域性等社群行为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论。行为调节学说认为社群行为是一种调节种群密度的机制。社群行为可以传递有关种群数量的信息,尤其是关于资源和种群数量关系的信息。动物通过社群行为可以限制生境中的动物数量,使食物供应和繁殖场所在种群内得到合理分配,把剩余的个体从适宜生境中排挤出去,使种群密度不至于上升得太高。在动物的各种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获得食物、空间和繁殖的权利,这也是种内竞争的主要方面。它们往往能通过社群等级、领域性等调节机制使竞争中大量消耗能量的“暴力”减至最低,而代之以“巡视、恐吓”等行为。英国学者V.C.维因-爱德华兹[注]认为,社群等级使社群中一些个体支配另一些个体,这种等级往往通过格斗、吓唬、威胁而固定下来;领域性则是动物个体(或家庭)通过划分地盘而把种群占有的空间及其中的资源分配给各个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