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趾马红土(hipparion red clay),理学-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第四纪地质学-前第四纪-〔重要陆相地层〕,中国北方六盘山以东的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之下普遍发育的一套厚30~125米的新近系红色黏土沉积。因其内含有以三趾马(Hipparion)为代表的哺乳动物群化石而得名。Hipparion在中国最早被译为“野马”,随后袁复礼在安特生所著《中国北部新生界》的节译中首次译作“三趾马”并被沿用至今,“Hipparion Clay”则被译为“三趾马红土”。后来,刘东生等将这套红色黏土沉积称为“红黏土”。依据其中哺乳动物化石组合,三趾马红土被划分为保德组和静乐组,对多个代表性剖面包括佳县、保德、西峰、灵台、泾川及朝那等的详细磁性地层学研究,确定其堆积年龄为830万~260万年,静乐组时代为530万~270万年,保德组为530万~830万年。对于三趾马红土的成因及其沉积环境,早期普遍认为由残余的红色风化壳或者洪冲积物组成。虽然凯西于1958年曾据野外观察推测与黄土一样为风成沉积,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刘秀铭等通过磁组构的研究方为其风成成因提供了明确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