菑、新、畬(Zi Xin Yu),历史学-中国历史-先秦史-[思想文化],中国古代对耕田的分类。由于耕田的肥沃程度有别,地力发挥每年不同,为了有所区别,周人给予所垦种地不同的名称。有周一代这类名称一直存在。《尔雅·释地》说:“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毛诗、鲁诗及马融的说法与此相同。《诗正义》引郑玄《易注》说法同《尔雅》,唯《礼记·坊记》郑注作“田一岁曰菑,二岁曰畬,三岁曰新田”。盖古注在引用、传抄时产生了讹误,现已无法判断其是非。 菑为初垦田、一岁田,各家无分歧。孙炎《尔雅注》和郭璞《尔雅注》认为“菑”的本义指除草木。《诗经》中常见的“菑”字均指拔除草木,整治田亩,开荒耕种。《尚书》也认为周人的除草木和耕种是一种连续性的工作。《说文解字》对“菑”的解释是“不耕田也”,与《诗经》《尚书》反映的情况不合。清代学者孙星衍、王念孙、陈鳣等都认为“不”是“才”之误。“才耕田”即初耕田。这种解释和古制相符。《淮南子·本经训》记太古农耕情况说:“菑榛秽,聚埒亩,芟野菼(莽),长苗秀。”汉朝人的这种描述也适用于周代。菑杀草木确是周人农耕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