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失稳(Doppler instability),理学-系统科学-系统学-非线性系统理论-动态系统-斑图形成,由于螺旋波的波头漫游运动引起的多普勒效应而导致螺旋波从中心区域开始出现失稳,是螺旋波失稳的一种典型机制。又称漫游失稳。该失稳机制是由德国学者M.巴尔[注]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中国学者欧阳颀等以丙二酸作为控制参量通过实验观测亚铁离子催化的BZ反应初步证实了巴尔的理论。巴尔认为,可激发系统中的螺旋波动力学行为受到色散关系与本构关系影响。可激发系统的螺旋波周期存在一个最小值。当螺旋波周期小于这个最小值时,则螺旋波不存在。也就是说稳定螺旋波的周期大于这个最小值,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两者可能会很接近。这时,改变系统的控制参量,使调制螺旋波波头轨迹的圆滚半径增加,多普勒效应渐渐明显。波头漫游运动使得螺旋波在波头运动方向的前方行波被压缩,局域周期变短;波头运动方向的后方行波被拉伸,拉伸区域的局部周期变长。当被压缩的一端周期达到一定阈值(周期最小值)时,由于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小于色散关系所允许的临界值,螺旋波破裂产生缺陷点,从而形成螺旋波失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