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堂式构架(hall structure),理学-科学技术史-建筑、土木工程史-〔建筑史〕-〔中国建筑史〕-〔构造与技术〕,内外柱不等高的结构形式。厅堂式构架的特点是在房屋分间处(宋式称“间缝”)沿进深方向各立一道构架形成若干道并列构架,其间架设阑额、檩、椽、襻间构成房屋骨架。各内柱随屋架举势逐渐升高,分别承托上架梁的梁头,其上再承槫;而其外侧之下架梁的梁尾则插入该柱柱身。通过梁柱的承托穿插,使构架连为一体。厅堂式构架常用于官署、第宅、祠庙等建筑中,其最大面阔、进深可达7间、10椽,室内不设平棊,皆作彻上明造,无草栿。其铺作形制较简单,一般采用四铺作,最多用六铺作,且以外檐铺作为主。厅堂式构架内柱的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构架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宋《营造法式》卷三十一中绘制的厅堂类侧样有18种,其形式按照每间缝上所用梁的跨度(几椽栿)和用柱数目来区分。现存如福州华林寺大殿、宁波保国寺大殿、大同华严寺海会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均属厅堂式构架形式,也有兼具部分殿堂式特点的厅堂式构架如义县奉国寺大殿、大同善化寺大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