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意象论(theory of opera imagery),艺术学-戏曲学-戏曲研究-〔概念术语〕,中国戏曲美学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意象论”基础上形成。“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最早可溯源于《易经》的“观物取象”以及《老子》《庄子》等典籍的“有无”“虚实”“形神”等思想,汉魏南北朝时期,在王弼、郭象、向秀、谢赫、陆机、宗炳、刘勰等人的象与意、性与情、理与气、心与物、情与景以及 “含道应物”“澄怀味像”等概念与范畴的影响下形成了“意象”这一概念。此后,在历代艺术家、思想家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逐渐形成了“意象”学说。意象学说的核心内容是“情景交融”,“情”与“景”的统一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叶朗《美在意象》)。在艺术创作和审美观赏中,只有“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才能构成审美意象。戏曲意象论即是在此学说基础上,并与古代乐论“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乐记》)以及古代舞论“舞意天道兼”相结合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