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走时表(seismic travel-time table),理学-地球物理学-地震学-观测地震学-地震走时表,地震波在不同震中距上传播的时间表。地震波从震源到达观测点所需时间为走时。震中距愈大,所需走时愈长。在走时表中,按照不同的震源深度和震中距的顺序,给出了各种震相的走时数据,其中走时以分、秒、小时为单位;震中距以千米或球面大圆弧的读数为单位;震源深度以千米或剥壳地球半径R=(6371-33)/100为单位(千米)。根据走时表的数据绘制的曲线图称为走时曲线(地震勘探中称为时距曲线)。走时表中载入的各种震相的走时,是根据地震图(即地震波形的记录)中各种震相的到时编制而成。为了准确地编制走时表,需要汇集大量的地震图,并对各种震相做出正确的识别和鉴定。在走时表编程之后,即成为分析地震图,识别不同震相的主要依据。最早的走时表是19世纪末英国地震学家R.O.奥尔德姆(Richard Dixon Oldham,1858~1936)所制,包括纵波P、横波S和面波的走时表,精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