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粒径谱(particle size spectrum),理学-生态学-水域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反映生物量与粒径大小关系的曲线。由加拿大学者R.W.谢尔顿[注]和T.R.帕森斯[注]于1967年提出。其原理是将生态系统中各种大小的生物看作是“颗粒”,并用相应球形直径(equivalent spherical diameter, ESD)表示粒级大小,对于某一特定的生态系统,其各粒级上的生物量分布将遵循一定的规律,即顺营养级层次向上而总生物量略有下降。将粒级按一定的对数级数排序,并对应于生物量作图,所得曲线即生物粒径谱。粒径大小体现了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粒径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群落组成等生态特征。由于不同形状和粒径大小的细胞具有不同的沉降速率,生物粒径谱还与生态系统中碳的沉降有关,对于碳和其他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